读《红楼梦》有感

更新时间:2024-02-25 11:49:11
读《红楼梦》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红楼梦》有感1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读《红楼梦》有感2

山中高士晶莹雪,睿藻仙才淑仪风。——题记

薛宝钗出身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大族明宦之家。在大观园的女性当中,薛宝钗几乎是个完美无瑕的人。论美貌,她比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论学识,她与黛玉不相上下,旗鼓相当;论能力,她不输给王熙凤贾探春。她可谓“全才”:惜春画画,她能讲出一套画画的理论。湘云作诗,她能讲出一套吟诗的道理。至于一般常识的丰富,事理的通达,更是无人能及。她似乎集众人的优点于一身,但又不是优点与优点的相加,她还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芬芳美丽人人夸

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比翠。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大观园中挑住处,她选择了简洁朴素的蘅芜院。她的房间摆设也是“一色半新不旧,洞雪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裘褥也十分朴素”。从中我们便可看出她是一个简洁、朴素、淡雅,且不喜欢出风头的人,是封建典型的淑女形象。

“那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第32回中史湘云当着袭人面说“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由此可见,在史湘云看来,宝钗无疑是个处处都好的姐姐。同回中袭人也对宝钗赞赏有加:说宝钗“有涵养,心地宽大”。第35回里,贾母也当着王夫人、薛姨妈的面夸赞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故可见宝钗着实深得人心,人见人夸。

腹有诗书气自华

薛宝钗不但容貌美丽,而且天资聪慧,博学多才。书中有云:“当时他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在大观园诗社中,林黛玉是公认的才女,她的诗清丽新颖,基调哀伤。而能与之相对的就是宝钗了,她的诗雍容大气,富丽和谐。除此之外,她博闻强记,多才多艺,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宝玉有时也要求助于她。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蜡”的指点以及她对大观园题的一匾一诗足可见她对诗歌的理解之深和她广博的知识。在创诗社时,她的“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可见她想创新的独到见地和她出众的才华。她不但文学造诣颇丰,谈论理财之道时也能顺手拈来《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娓娓而谈,滔滔不绝。

人情练达即文章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有选择性的充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有人评价薛宝钗心机过重,城府过深,虚伪冷酷。但我却认为,她与王熙凤的狡诈奸险、见风使舵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她身处贾府这个黑暗龌龊的地方也是身不由己。“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

“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待人亲切自然,合宜得体。不但贾府有权势的人很喜欢她,就连许多下人小丫头们也很喜欢她,喜欢和她亲近,这一点林黛玉是望尘莫及的。薛宝钗虽然有时会奉承讨好贾母,也就显示出了她虚伪的一面,但她的虚伪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对她的毒害,身处当时那个社会也是不得已。其实她并非处处玩心机,处处奸险,只是受封建正统思想毒害,做事圆滑,如鱼得水罢了。相反,在复杂的贾府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她为人处事的得当。

“知命知身,识理识性,博学不杂,庶可称为佳人。”

“绝代有佳人,佳人难再得。”——后记

读《红楼梦》有感3

淡的月光下,一股凄厉的风飘过,幽灵在贾府徘徊,似乎永无宁日。

初读《红楼梦》,总觉得它是一泻千里的月光,淡淡地洒在大自然中,轻轻地,幽幽地。细细品味之后,就渐渐能欣赏出这美妙的月景了。

林黛玉,正如淡淡月光下的小湖一般幽静、明澈。她娇弱清丽,总是忧郁哀婉、孤标傲世。同时她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由于父母的早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贾府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就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她得到了贾宝玉的倾心爱恋。不过,这也促使她的悲惨命运了酿成。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贾宝玉的祖母、母亲为了家族的利益,宝玉的前途就促成宝玉和宝钗成亲,到了最后,痴情的黛玉也在忧伤中死去。月光还是淡淡的,小湖总是平静又柔软,还笼罩着幽怨的气息呢!

贾宝玉,又像月光静泻下的丛林。总想用自己的躯体来接住直泻而下的月光,但却留下了昏暗的黑影。他追求随心所欲的率性生活,他虽然幼稚,却有很执着的清高脱俗。正因为如此,他倾心爱怜才情洋溢、孤标傲世的林黛玉。他们思想情趣相通,相互引为知己。但受家长制的影响,在家长们的周密安排和不知底细的情况下,与宝钗成了亲。终于,宝玉也在悲与恨中选择了离家出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是何等的悲痛呢!当时的社会竟然是如此的残酷!看,月光还是淡淡的,丛林还是勇敢地接住月光,是那么的坚决,那么的之中……< ……此处隐藏8143个字……美。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愁,我愁你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却只能做个风流才女,只能做个被“女子无才便是德”束缚的闺中女子,只能做个被封建礼教左右的弱女子。情深深,雨蒙蒙,多少楼台烟雨中。你有堪比男儿的才情,你有堪比大家闺秀的博识,你有堪比封建社会人们的先进思想。但你仅仅能在深情独自咏菊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但你仅仅能在细雨飘飘是独自问菊“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但你仅

仅能在朦胧烟雨中独自梦菊“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黛玉,你愁吗?是否与我这般?

“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落秋千去。”我伤,我伤你被世人认为你小心眼。可是他们“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他们看到了你的小心眼,却看不到你的坦诚。他们看到了你的表面,却看不到你的内心。他们看到了你的短处,却看不到你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要能像你这般坦诚,也许只有神能做到了。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对,你是朵带刺的玫瑰,但你不对自己的刺有所修饰,你永远都是这样,坦诚。你又是朵空谷幽兰,在你的世界里容不得虚伪,容不得微疵,容不得纤尘。你更是朵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颦颦,你伤么?伤世人不懂你么?是否与我这般?

“含泪与君别,多少春秋音尘绝?”我恨,我恨你这般貌若天仙,心地纯净之奇女子只能泪别人世!葬花人啊,“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痴情人啊,“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苦命人啊,“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当你泪落尽的时候,你做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是,我还是恨,我恨有情人不能成眷属,我恨有情人不能泛舟西湖,我恨有情人不能浪迹天涯!你们不成神仙眷侣……你们之间仿佛是“人生若此如初见。”你们之间只有交集却没有结果,你们之间仅有凄惨,连化蝶双飞的不能!颦儿,你恨不?是否与我这般?

轻美的诗篇风花雪月正浓

满脸的无奈沮丧始终无用

林黛玉的泪水涌进有心人的眼中

爱情永远只开花不肯结果

也真的花凋落千头万绪终堆成冢

一曲《黛玉笑了》涌进心头,黛玉,我心中永远凄美的落神。古有曹值作《洛神赋》纪念甄氏,现在我就用《落神殇》怀念永远活在我心中的你。

读《红楼梦》有感1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四大名著之首,字字珠玑,声声悲戚。《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不曾拜读,甚是惭愧!今幸读之,曾听闻“不读三遍不配谈红楼”但学识有限,时间不足,方读过第二遍,今妄论一二。待到时间充裕必当再次深读。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你也不用拿这话来哄我。从今以后,再也不敢亲近二爷了,二爷也权当我去了。”

“你往哪里去。”

“我回家去”

“我跟了去。”

“我死了。”

“你死了,我当和尚去。”

“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

“妹妹,你说好不好?”

“果然有趣。”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

“宝玉,你为什么病了?”

“我为林姑娘病了”

“老太太,你白疼了我了!”

“宝玉,宝玉!你好……”

她是阆苑仙葩,他是美玉无瑕。那日初见,佳人儿自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天然一番风流态度,而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小儿女互诉衷肠,心心相映,却抵不过岁月如水流逝,权势地位的欺压。这不是单纯如宝玉,率真似黛玉以及他们纯粹而脱俗的爱情可以承担的起的。所以,当层林尽染,年华渐逝。便是个悲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依曹老的心愿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曹老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技法登峰造极,重点刻画的宝玉、黛玉、宝钗自不必说。好像活过来了一样,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然即使着笔不多的智能儿、贾瑞之人贪嗔痴,爱恨情也都跃然纸上。从宝黛爱情上来讲,最后黛玉的香魂归帝所,令不少人扼腕叹息,甚有爱黛者如紫鹃,想象着林姑娘要在世嫁与甄宝玉也未为不可,甚至有红学认为黛玉最终嫁给了薛蟠。窃以为,黛玉必死,不死就不再是那个风流态度的黛玉,不死就不再是那个心高气傲的黛玉,不死就不再是那个宝玉此生唯一的知音,那个随顽石入世,甘愿以自己一生一世的眼泪来还他灌溉之恩的绛珠仙子!高鹗是不忍的,并未只留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宝玉出家,贾府在蒙圣恩,而且还出了一个举人,处处象征着死灰复燃,枯木逢春的景象,对此处理,我不敢非议,这样的处理,也许只有早已仙逝的曹老才有权做评。但这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也体现出了红楼中的人物仿佛真的活了过来,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谨以这数百年来对红学孜孜不倦的探究向对《红楼梦》做出创作贡献的所有人表达敬意。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世间一场大梦,愿大家尽情演绎,只求一个尽兴无悔!

读《红楼梦》有感15

贾政的行为与此刻的一些父亲十分相似。他们对自我的儿女总抱着极高的期望,刻意坚持着距离。若儿女行为更好些,他们不用直接的赞赏,而是用倾向于讽刺的表扬,让人听了也不舒服。也许他们是为了让儿女不致松懈,却浑然不知已伤人心。其次,也许是被家人肯定吧,他们摆出的是类似于上位者的姿态,做事喜欢独断专横,决定的事不容更改,仿佛如此即可体现自我的威严。我不知这有什么意义,也许是为了证明自我有一种支撑家庭的本事即便如此,这种为父的态度和行为都难以让孩子理解。

所以我期望所有的父亲都能够放下自我的架子,直接坦白地与儿女交流。高高在上的严肃并不会增进情感,反会成为沟通的障碍。仅有亲切和蔼的父亲形象才是更为深入人心的。

《读《红楼梦》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